台湾民报 aka 台湾新民报的故事——
 

还记得上次翻报纸是什麽时候吗?在人手一机的时代,网路是我们获取新知的惯用管道,但在日治时期,报纸才是最夯的主流媒体。为了让台湾人的声音被听见,百年前由台湾人自办的《台湾民报》诞生。这份以不同名称存续的报纸躲过战火摧残、政权交替,在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持续发挥影响力。一起来看台湾民报 aka 台湾新民报、兴南新闻的故事。 1925 年台湾文化协会讲演团,留影於新竹台湾民报批发处( Source :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)

 

1925 年 6 月 7 日初夏,新竹火车站外异常热闹!四、五百名迎接者簇拥着台湾文化协会成员,沿街施放欢迎爆竹。活动现场挤进约两千人,抢听林献堂、蔡惠如等人的演讲。众人更一起留下珍贵合影,纪念这场难得的文化盛会。
 

照片中前排由右至左(绿点标示)分别是林呈禄、林献堂、蔡惠如、杨肇嘉,皆为日治时期活跃於多个社会运动组织的台湾知识份子代表。再仔细看後方建筑上挂的牌子,上头写着「台湾民报批发处」。
 

为什麽这群人会选在此处留影呢?
 

时间回到 1920 年的东京,第一次世界大战後,民族自决风潮席卷亚洲。一群台湾留学生深感故乡在殖民统治下,不但民权低落,更患有严重的「文化营养不良症」。
 

於是,众人集结国内外有志之士组成「新民会」,由林献堂、蔡惠如担任正、副会长,创会宗旨为:
 

专为研究台湾所有应予革新的事项,以图谋文化向上之目的。

新民会如同一把野火,燃起台湾知识份子改革社会的气势,带动台湾文化协会、台湾民众党等组织相继成立。此外,新民会也意识到要图谋文化向上,就不能忽略知识传播的重要性。
 

在那个以报纸传递新知的时代,谁掌握了报纸,就等同拥有话语权。 1920 年代以前,台湾的主要报纸都出自官方御用报社,如 1898 年发行的《台湾日日新报》就是当时发行量最大、立场偏官方的报纸。
 

为了让台湾本土声音被听见、发挥报刊自觉觉人的功能,自 1920 年起,新民会积极对外募款,先在东京发行《台湾青年》、《台湾》杂志,後於 1923 年 4 月 15 日创办《台湾民报》半月刊,同年 10 月